黑客能入侵汽车自动驾驶吗知乎_黑客能入侵汽车自动驾驶吗

hacker|
266

特斯拉车钥匙被破解,10秒就能把车开走

特斯拉车钥匙被破解,10秒就能把车开走

特斯拉车钥匙被破解,10秒就能把车开走,信息安全研究人员展示了一项技术,证明盗贼有机会通过网络盗走汽车,而对象正是目前最火爆的特斯拉。特斯拉车钥匙被破解,10秒就能把车开走。

特斯拉车钥匙被破解,10秒就能把车开走1

如今各路汽车不论是否新能源,越来越智能化似乎都成了宣传热点,然而数字智能化的背后意味着什么?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近日再次被曝出安全隐患,这次出问题的是“无钥匙进入系统”。

一位网安人员发现,通过中继攻击,只需10秒就能解锁一辆Model 3或Model Y。而这种方法操作起来并不难,只需要在车主手机(密钥卡)及车辆附近架上设备,就能伪装成车主打开车门、开走车辆。用到的技术软件和硬件加起来的成本,也就1000块左右,在网上都能买到。

目前,网安人员已经和特斯拉上报了这一漏洞。还未发现有人利用此方法偷窃特斯拉的案例。这次破解主要针对无钥匙进入系统使用的蓝牙低功耗(BLE)。

这是蓝牙技术中的一种,特点是超低功耗、成本低、短距离使用。常用在物联网智能设备上,比如智能门锁、智能家电、防丢器、健康手环等。

和经典蓝牙相比,它更适合传输小体量的数据,比如把监测到的心率血压值传到手机上。特斯拉无钥匙进入系统也是使用BLE,让手机或密钥卡与车辆通信。利用这一原理,网安人员使用中继攻击就能完成破解。

该方法需要将一台解码感应设备靠近车主的手机或密钥卡,采集相应的数字密码传输给汽车旁的接收设备,这时车辆会误以为接收设备就是密钥,经过简单操作后车门就能被打开了。

网安人员介绍,这种攻击方法需要利用蓝牙开发套件代码,该套件在网上花50美元(人民币约338元)就能买到。使用到的硬件设备花大约100美元(人民币约677元)也能从网上买到。

发现这一漏洞的网安人员目前已经向特斯拉披露了该问题,但工作人员表示,这不构成一个重大风险。而且这种方法不只限于攻击特斯拉汽车。

2019年,英国一项调查发现,有超过200种车型易受到这种攻击。就连家门上使用的智能锁,也能用此方法打开。由此,不少厂家也都想出了应对策略。

比如福特刚刚申请了车辆密钥卡中继攻击预防系统的专利。这是一种新的身份认证系统,可以判断出原始钥匙是否在车辆附近,从而阻断中继攻击。

现代汽车使用的办法是让无钥匙进入系统在设备静止时处于睡眠模式,从而阻止无线电信号的传输。市面上也有卖可以切断信号的钥匙盒,不过这种方法就不适用于手机解锁了。

特斯拉车钥匙被破解,10秒就能把车开走2

如今新能源车越来越普及,我们享受智能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可能也会面临网络技术的威胁,相信有不少用户会喜欢通过无钥匙进入系统,远程开启车辆。

近日,据媒体爆料,特斯拉车型可以被黑客入侵,入侵之后还能把车开走?

信息安全研究人员展示了一项技术,证明盗贼有机会通过网络盗走汽车,而对象正是目前最火爆的特斯拉。

这个技术是通过网络,重定车主手机或者钥匙卡与汽车之间的通信,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欺骗系统,让系统误以为车主就在车的附近,以至于可以将车辆开走。

而英国信息安全公司NCC集团首席安全顾问Sultan Qasim Khan表示,利用“中继攻击”的方式,10秒就可以打开特斯拉车门,硬件成本却只需要100美元,可谓犯罪成本很低。

此次对象是特斯拉,不代表其他的新能源车不会受到这样的困扰,好在技术的展示也提醒了个车企对于汽车网络安全,也需要有保障。

特斯拉车钥匙被破解,10秒就能把车开走3

或许是特斯拉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风头太盛,一些白帽子黑客总喜欢拿特斯拉当作展示技术水平的典型。

比如前几天又有网络安全公司宣布他们成功黑掉了几台特斯拉,而且还是最畅销的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

事情是这样,国外一家名为nccgroup的网络安全公司发文称,他们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成功“破解”了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不仅顺利打开车门,而且还能启动电机直接把车开走,而前后用时不过10秒左右。

这简直让一般偷车贼们直接高呼XX,虽然具体技术我们也深入讨论不了,但应用原理可以跟大家简单说下。

无钥匙进入,也方便“黑客”进入?

首先无钥匙进入这项功能大家都很熟悉,在具备这项功能的车上,通常我们把钥匙揣进自己兜里,只要站在车边让车辆感应到,即可解锁车门,以及更进一步启动车辆。

因为车钥匙就是一个信号发射器,车辆则是信号接收器。

但通常,我们停车锁车钥匙被带离车辆之后,受到距离限制车辆无法感应到钥匙自然也就无法解锁。

但此时若能通过一种“中继通信”的方式,继续放大车钥匙的信号发射范围,让车辆误以为钥匙就在车附近,那么黑客就能像开自己车一样,走到车边直接拉开车门了,甚至直接是启动车辆,做到真正的“无钥匙进入”。

根据nccgroup的测试,他们把车钥匙与车辆的'距离放大到超过30米远,而且还用了特斯拉iphone上蓝牙数字钥匙。

但结果是一样的,通过中继通信劫持信号再发射,在80毫秒的延迟之后,成功“解锁”了一辆特斯拉Model 3。

有趣的是,这种攻击手段,不仅时间够快,而且成本相当低。

根据nccgroup人员在接受彭博社的采访时表示,除了定制软件外,用以施行网络攻击的两枚硬件,在网上就买得到,总计硬件成本大约 100 美元。

而一旦中继通信建立起来,黑客只需“十秒钟”的时间…

普遍现象?

最关键的还是nccgroup的测试者还宣称,这种攻击方式不仅仅只对特斯拉有效,任何一种采用蓝牙BLE 进行通信的设备都能有效攻击。

而采用蓝牙BLE 进行通信恰恰也就是目前绝大部分车辆的无钥匙进入通信方式。

查了一下相关信息。

此前德国一家名为ADAC车辆安全机构,也以这种方式测试了大概500辆配备无钥匙系统的车型,结果是只有 5% ,约25台车型成功防御了这种攻击。

虽然没给出具体哪些车型没有通过测试,但ADAC最后给出的总结是:“偷车太容易了……”

而且ADAC也报出了他们用以破解无钥匙进入系统硬件设备的价格,同样是公开渠道可以售卖,且价格仅约 100 欧元…

可以说,对于拥有无钥匙进入功能的车辆来说,如此简单且成本低的攻击方式存在,简直是一个特大隐患了。

不过也有一些疑问,竟然存在如此简单粗暴的破解方式。那么是只能说明一些车企自身在软件安全性上的防御不够?还是说本身无钥匙进入这种技术就存在安全风险?

而针对这次“破解”事件,特斯拉目前还没有官方回应信息。

不过对于我们车主来说,如果你看到了这些信息之后确实有些“提心吊胆”的话,可以尝试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

比如,如果你日常只用车钥匙解锁无钥匙进入这项功能,那么只需要一个金属钥匙套或者铝箔包裹,为你的钥匙构建一个屏蔽信号的法拉第笼即可。

智能汽车十问十答 探寻自动驾驶未来

7、现在关于自动驾驶车辆交通事故的判定会对自动驾驶发展造成什么影响呢?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最直观的一件事情就是:在特斯拉交通安全事故案件后,德国规范了关于自动驾驶汽车宣传的相关法案。

此前, 特斯拉 在德国的官网公开表示,特斯拉汽车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全部潜力,到2019年年底就可实现城市自动驾驶,根据德国相关社会组织的意见,其Autopilot广告存在虚假宣传,夸大了其系统的功能。2019年7月14日德国慕尼黑法院的判定特斯拉今后不得再声称或者暗示其车辆具备自动驾驶功能。此后,特斯拉官网关于Autopilot的宣传也从“自动驾驶”改为了“自动辅助驾驶”。

8、自动驾驶普及后,黑客入侵系统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只能说现在各大厂家都在尽量规避和预防,首先是系统的搭建,在技术上实现规避。在公开密钥基础建设(PKI)和V2X使用上,遵循国际标准,同时,优化AFW“内外兼修”,不仅要针对来自外部的恶意攻击还及时针对内部的异常通信进行分析,自内而外的守护汽车安全。不过,技术总在进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当遇见等级碾压时不可避免的,防火墙被攻破,汽车掌控权被转移。

另一方面,通过黑客大赛在不危害公共安全的前提下提前暴露漏洞,再由公司工程师们优化系统。这方面就不得不提世界著名黑客大赛——Pwn2Own,它将自动驾驶汽车的攻击作为了比赛的一部分,成为攻击目标的公司现在都为该竞赛提供了赞助,并安排了工程师在现场接收研究人员的漏洞报告,现场修复BUG。

Pwn2Own黑客大赛被认为是信息安全领域白帽黑客的顶级竞赛。安全研究人员聚集在Pwn2Own竞赛中,针对预定目标(软件)列表展开攻击,他们的每一次 成功 都会赢得积分和奖金,黑客竞赛中利用的所有漏洞都必须是新的,并需立即向软件供应 商 披露。

最后一种,BUG奖金计划。这一方面较为突出的是特斯拉,根据最新的数据,特斯拉将每个报告漏洞的奖金提高到了1.5万美 元 ,至此特斯拉已经向计划参与人员累计提供超10万美元的奖励。

跟现在的电脑,手机一样,电子化的产品都有这个风险。但这无法阻止自动驾驶发展的大趋势,车企会建设更安全的系统防止入侵。

9、 现在自动驾驶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每个阶段的自动驾驶我们主要依据是否量产来作为评判标准,毕竟只有实现了量产上路才能证明其技术成熟度和可行性。根据现在车企的官方数据来看,大部分的车型还停留在L1阶段,搭载了部分可控制加减速或者转向其中一项配置。部分的豪华厂商和一些造车新势力已经能够达到L2级别的高阶辅助驾驶。

至于L3这一级别的自动驾驶,主要代表车型是 奥迪A8 L,虽然已经能够量产上路,但是因为国内对于自动驾驶相关法规正在完善当中,所以国内不允许上路。至于更高阶的L4和L5,技术正在测试当中,实车尚未量产。

不过,各大车企对于自家的自动驾驶技术都充满信心,纷纷明确了上线时间。 奔驰 表示其自动驾驶在2025年实现量产; 宝马 计划在2025年实现汽车全自动驾驶;现代表示,2020年旗下自动驾驶将视线商业化;IHS表示,到了2035年自动驾驶将成为主流。

10、 L5真的能实现吗?或者说,未来无人驾驶真的会成为常态吗?

2016年8月,世界首个无人驾驶出租车nuTonnmy在新加坡正式开始载客运营。L5级别的无人驾驶能否实现不言而喻。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觉得自动驾驶难以实现呢?自动驾驶量产上路究竟被什么限制了呢?除了所谓的技术局限,还有政府规划,企业成本和法律伦理上的原因。

2G蹦迪到现在5G即将普及,6G在不远的将来也会向我们奔袭而来,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可以让我们相信,技术局限只是一时之阻。而且,上一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家企业对于自动驾驶上路量产充满信心,在他们的心里技术或许已经算不上是阻碍。企业成本这一方面,对着技术的大幅度普及,整车产商们都开始涌进,成本摊开之后,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政府法规在回答自动驾驶撞人定责这一问题时,大家可以发现,各国政府对于自动驾驶法规建设都在推动中,未来自动驾驶法规将得到完善。

社会伦理带来的阻碍同样也值得思考:如果人为交通事故率占交通事故率的90%,大多数人都人为这是合理可接受的,但是自动驾驶事故率占交通事故率为人为事故率的一半——45%时,大家会认为这是在胡扯,并且坚从伦理和情感上拒绝接受这一结果。但是,如果事故率再降低到20%甚至10%,大家又觉得可以接受了,因为在绝对数据的压制下,人们才会真正的开始权衡机器与人类可比性。

人开车撞死人和机器开车撞死人其本质意义上存在巨大的差别,最明显的差距就是:人类发生事故,不仅仅需要承担金钱上的惩罚,还有道德心理上的谴责。机器发生事故,即使最终事故结果的承受方定为其运营或者制造企业,但是仅仅是金钱上的惩罚,情感上他们并不是有什么付出,官方的表述与文案对于受害者来说,显得苍白且可笑。

总结

自动驾驶被追捧,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新奇。根据统计数据每年全球大约有13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其中90%以上的事故是人为因素导致。推行自动驾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防止事故发生或者降低事故伤亡率。再者,汽车保有率近年来不断上升,但是空载率和对环境的伤害也成正比,从节能和改善交通拥挤现状的角度来说推广自动驾驶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至于一直讨论的道德伦理的阻碍,残忍的是,社会发展的齿轮绝对不会因为人类脆弱的情感机制而被阻挡,利益和进步才是最终的驱动力。 (图/文/摄: 杨雅琪)

展开余下全文(1/3) 2 自动驾驶对生活的的影响和法规制定 回顶部

4、未来私家车会消失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先给大家聊一下车企布局出行领域的动作。

戴姆勒投资中东打车巨头Careem,这家共享出行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Uber。戴姆勒出行股份和 吉利 出资还成立了高端出行合资公司,推出了“耀出行”, 吉利汽车 旗下共享出行“曹操出行”也接入了“耀出行”。

宝马 集团,先是收购了北美地区最大的停车应用软件服务商Parkmobile,又花费了2.09亿欧 元 从Sixt租车公司购买了DriveNow的50%股份。后续还与戴姆勒公司握手言和,共同投资10亿欧元组建合资公司,合并移动出行业务。能够让两家汽车巨头握手言和,共享出行后面的利益有多大不必我多说。

丰田 汽车2018年向Uber投资5亿美元,共同开发自动驾驶汽车, 广汽集团 也投资了Uber。至于国内的共享出行巨头滴滴,其也收到了多家汽车企业的合作和投资,其中就有 大众 集团和 北汽 集团。

其它方面,车企们还推出了自己的出行平台,汽车制造企业们,不论是单打独斗还是找科技企业合作都不愿意放下共享出行这块蛋糕。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

因为没有一家车企愿意在新出行时代之下,沦为单纯的制造商,失去自主权。这就回归到了我们的问题,私家车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大家都不需要自己开车了,我们现在说的什么驾驶乐趣自然也就变淡了,后续出行需求一定是大于买车需求,这也就意味着购车欲望下降,私家车的保留量也会下降,除了某些爱车人士等几乎没有人会花钱去购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不过,对于汽车的小众需求依旧会保留,私家车并不会完全的消失。这世界爱特立独行的人多了去了,按照现在的发展,最后保留的私家车需求应该是在超跑和高端定制车上。

5、 自动驾驶全面普及之后,城市不限行了吗?

其实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发散一下,自动驾驶全面普及之后,能够解决堵车问题吗?毕竟,限行政策是针对现在城市交通压力过大而提出,一旦自动驾驶的普及能够解决这一问题,那么限行的规定自然能够得到改变。

那么现在我们来回答,为什么自动驾驶完全普及能够有效的解决堵车问题。

按照上文中所说,人们的购车欲望下降,共享出行普及,现实就变成——未来在路上跑的汽车将绝大部分属于共享出行公司,私人汽车仅为冰山一角。连贯下来,企业一般都是从利益出发,为了提高利润,这些共享出行公司提高利润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空载率,提高单车的使用次数。

我们设想看一种最 理想 的模式——编码排队运行,基于大数据平台应用,所有的车辆被统一管理后列队运行。大数据根据每个人下单的起止地点合理安排接送车辆,它们拥有专门的通道上下客通道,快速接客放客,完全不会影响后面的车辆运行。这一情况下不仅事故率被大大降低,车辆也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私人汽车留存降低,车辆被平台统一管理,采用大数据管理的共享出行整合了所有运行车辆,交通系统高效有序运行,限行自然不存在了。

6、自动驾驶普及后,如果自动驾驶撞了人,谁的锅?

2018年3月,Uber(优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一辆正在进行自动驾驶测试的车辆撞上行人,这名伤者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这也是全球首例自动驾驶车辆撞死行人的案件,由于当时测试汽车配备了安全员,但是安全员在玩手机忽视了安全风险,最终法院的判决结果中,Uber不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安全员被进一步追责。

特斯拉Model S

2016年国内首例 特斯拉 Model S 车祸案,因为与前方的道路清扫车发生追尾事故身,驾驶员高雅宁当场丧命。由于当时特斯拉方面拒绝提供行车数据,导致案件审理一度陷入僵局。(这也说明了在自动驾驶普及后,强制要求安装类似“黑匣子”等装置和企业责任心的重要性。)

直到2018年6月,法院根据当时的监控录像判定事故发生时车辆属于“自动驾驶状态”,这一案件才真正结案。这一事故最终结论为:特斯拉夸大宣传自动驾驶功能是事故的元凶。

从这几个实际案例来看, 目前法律法规滞后于技术发展,各地政府需要为自动驾驶的技术发展完善法律法规。

德国: 2017年德国发布的自动驾驶相关法律表明:允许自动驾驶在特定条件下替代人类驾驶,不过,为了责任的裁定,每一辆带有自动驾驶技术宣传的汽车必须安装类似“黑匣子”的装置,记录系统运作和驾驶相关数据。按照“黑匣子”数据,事故如果发生在人工驾驶阶段,则由驾驶人承担责任;如果发生在自动驾驶阶段,或由于系统失灵酿成事故,则由汽车厂商承担责任。

美国: 法不禁止皆可为。美国公路安全局将自动驾驶法规权利下放到了各个州,所以关于自动驾驶方面的规定并不统一。

中国: 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的对自动驾驶进行规范,所以,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在中国的公共道路上开启自动驾驶模式是被禁止的。

国内的做法是建立规划了多个示范区,自动驾驶测试车辆管理方面,将按照现行交通法规进行处理,与普通车辆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处理没有原则上的差别。测试车辆在测试过程中发生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应当由测试驾驶人及其所属的测试主体分别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刑事责任。

3 自动驾驶的发展,L5真的能实现吗 回顶部

7、现在关于自动驾驶车辆交通事故的判定会对自动驾驶发展造成什么影响呢?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最直观的一件事情就是:在特斯拉交通安全事故案件后,德国规范了关于自动驾驶汽车宣传的相关法案。

此前, 特斯拉 在德国的官网公开表示,特斯拉汽车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全部潜力,到2019年年底就可实现城市自动驾驶,根据德国相关社会组织的意见,其Autopilot广告存在虚假宣传,夸大了其系统的功能。2019年7月14日德国慕尼黑法院的判定特斯拉今后不得再声称或者暗示其车辆具备自动驾驶功能。此后,特斯拉官网关于Autopilot的宣传也从“自动驾驶”改为了“自动辅助驾驶”。

8、自动驾驶普及后,黑客入侵系统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只能说现在各大厂家都在尽量规避和预防,首先是系统的搭建,在技术上实现规避。在公开密钥基础建设(PKI)和V2X使用上,遵循国际标准,同时,优化AFW“内外兼修”,不仅要针对来自外部的恶意攻击还及时针对内部的异常通信进行分析,自内而外的守护汽车安全。不过,技术总在进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当遇见等级碾压时不可避免的,防火墙被攻破,汽车掌控权被转移。

另一方面,通过黑客大赛在不危害公共安全的前提下提前暴露漏洞,再由公司工程师们优化系统。这方面就不得不提世界著名黑客大赛——Pwn2Own,它将自动驾驶汽车的攻击作为了比赛的一部分,成为攻击目标的公司现在都为该竞赛提供了赞助,并安排了工程师在现场接收研究人员的漏洞报告,现场修复BUG。

Pwn2Own黑客大赛被认为是信息安全领域白帽黑客的顶级竞赛。安全研究人员聚集在Pwn2Own竞赛中,针对预定目标(软件)列表展开攻击,他们的每一次 成功 都会赢得积分和奖金,黑客竞赛中利用的所有漏洞都必须是新的,并需立即向软件供应 商 披露。

最后一种,BUG奖金计划。这一方面较为突出的是特斯拉,根据最新的数据,特斯拉将每个报告漏洞的奖金提高到了1.5万美 元 ,至此特斯拉已经向计划参与人员累计提供超10万美元的奖励。

跟现在的电脑,手机一样,电子化的产品都有这个风险。但这无法阻止自动驾驶发展的大趋势,车企会建设更安全的系统防止入侵。

9、 现在自动驾驶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每个阶段的自动驾驶我们主要依据是否量产来作为评判标准,毕竟只有实现了量产上路才能证明其技术成熟度和可行性。根据现在车企的官方数据来看,大部分的车型还停留在L1阶段,搭载了部分可控制加减速或者转向其中一项配置。部分的豪华厂商和一些造车新势力已经能够达到L2级别的高阶辅助驾驶。

至于L3这一级别的自动驾驶,主要代表车型是 奥迪A8 L,虽然已经能够量产上路,但是因为国内对于自动驾驶相关法规正在完善当中,所以国内不允许上路。至于更高阶的L4和L5,技术正在测试当中,实车尚未量产。

不过,各大车企对于自家的自动驾驶技术都充满信心,纷纷明确了上线时间。 奔驰 表示其自动驾驶在2025年实现量产; 宝马 计划在2025年实现汽车全自动驾驶;现代表示,2020年旗下自动驾驶将视线商业化;IHS表示,到了2035年自动驾驶将成为主流。

10、 L5真的能实现吗?或者说,未来无人驾驶真的会成为常态吗?

2016年8月,世界首个无人驾驶出租车nuTonnmy在新加坡正式开始载客运营。L5级别的无人驾驶能否实现不言而喻。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觉得自动驾驶难以实现呢?自动驾驶量产上路究竟被什么限制了呢?除了所谓的技术局限,还有政府规划,企业成本和法律伦理上的原因。

2G蹦迪到现在5G即将普及,6G在不远的将来也会向我们奔袭而来,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可以让我们相信,技术局限只是一时之阻。而且,上一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家企业对于自动驾驶上路量产充满信心,在他们的心里技术或许已经算不上是阻碍。企业成本这一方面,对着技术的大幅度普及,整车产商们都开始涌进,成本摊开之后,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政府法规在回答自动驾驶撞人定责这一问题时,大家可以发现,各国政府对于自动驾驶法规建设都在推动中,未来自动驾驶法规将得到完善。

社会伦理带来的阻碍同样也值得思考:如果人为交通事故率占交通事故率的90%,大多数人都人为这是合理可接受的,但是自动驾驶事故率占交通事故率为人为事故率的一半——45%时,大家会认为这是在胡扯,并且坚从伦理和情感上拒绝接受这一结果。但是,如果事故率再降低到20%甚至10%,大家又觉得可以接受了,因为在绝对数据的压制下,人们才会真正的开始权衡机器与人类可比性。

人开车撞死人和机器开车撞死人其本质意义上存在巨大的差别,最明显的差距就是:人类发生事故,不仅仅需要承担金钱上的惩罚,还有道德心理上的谴责。机器发生事故,即使最终事故结果的承受方定为其运营或者制造企业,但是仅仅是金钱上的惩罚,情感上他们并不是有什么付出,官方的表述与文案对于受害者来说,显得苍白且可笑。

总结

自动驾驶被追捧,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新奇。根据统计数据每年全球大约有13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其中90%以上的事故是人为因素导致。推行自动驾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防止事故发生或者降低事故伤亡率。再者,汽车保有率近年来不断上升,但是空载率和对环境的伤害也成正比,从节能和改善交通拥挤现状的角度来说推广自动驾驶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至于一直讨论的道德伦理的阻碍,残忍的是,社会发展的齿轮绝对不会因为人类脆弱的情感机制而被阻挡,利益和进步才是最终的驱动力。 (图/文/摄: 杨雅琪)

@2019

自动驾驶汽车事故正在引发信任危机

人类的信任感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虽然它与生俱来,但需要随着时间逐渐积累,而信任感一旦丢失,则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回来。对于自动驾驶 汽车 上的安全性等技术而言,这种信任感也尤为重要。很多时候,一旦自动驾驶 汽车 发生了一次事故,便会人尽皆知,即使这些 汽车 已经经过了许多次安全测试。

去年的优步和最近的特斯拉撞车事故都绝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

人们对某次撞车事故进行了调查,发现特斯拉 汽车 在高速公路的某特定路段失控,最终撞上了混凝土护栏。前几次,驾驶员都能通过手动操作控制住车辆,但最后一次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了撞车。更令人担忧的是,就在撞向障碍物之前,车速从62英里/小时陡然升至71英里/小时。

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曾调查过另一起事故。在该起事故中,一辆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 汽车 与一辆慢速行驶的卡车发生了致命碰撞,事故部分原因也是由于驾驶员未能及时恢复对车辆的控制。此外,NTSB还提到,在此前的一起事故中,“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仅能识别其他车辆的尾部,部分原因是基于雷达的系统难以区分马路上的物体和马路旁的物体。”

这是当前自动驾驶 汽车 技术正在面临的挑战。驾驶员不再将注意力集中在驾驶上,而是将过多责任赋予低级自动驾驶功能,让技术超越其能力范围进行工作,最终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其实,无论是自动驾驶车辆还是传统车辆,不专心驾驶都会给生命带来威胁。

人们对自动驾驶存在这样的误解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一些企业过于相信 汽车 的自动驾驶功能,将消费者置于危险之中,这是一种错误且危险的引导。另一方面,某些企业对于自动驾驶功能并没有清晰的了解。低级自动驾驶是为了增强人类驾驶员的能力,而非取代,它只能帮助驾驶员做一些人类不擅长的事情,例如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或检查所有盲区。

然而,有些方面人类却比 汽车 更擅长,例如情境理解和物体识别。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更倾向于将责任归咎于技术而不是人类自己,这就导致了人们对技术的信任感缺失,从而影响了整个 汽车 行业。

使消费者丧失信任感的另一个原因是网络安全事件的频发。如果某次自动驾驶功能出现故障是因为网络攻击,那么铺天盖地的舆论可能会让自动驾驶技术彻底停滞。即便在驾驶员人工控制车辆的情况下,这些高度互联的车辆在连接到移动设备、下载交通报告或对潜在维护问题进行更新时,还是有可能被恶意软件感染,最终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人们脑海里可能会出现因网络攻击引发的很多场景:例如黑客操控 汽车 让彼此相撞,或操控高速上的 汽车 把交通要道堵住。但现实中,攻击者更有可能利用恶意软件窃取存储在 汽车 系统中的支付凭证,在驾驶员无需下车即可购物的商区进行自动付款,例如加油站、免下车餐厅、洗车店等。

还有一种几乎无法避免的情况是:营销数据采集公司可能会监控车主的通信,了解他们的驾车时间、地点、时长、收听或收看的内容等。

因此,与防火墙、终端检测与响应(EDR)、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等安全技术一样,互联与自动驾驶 汽车 也需要同样的安全技术。如今大量的移动终端为现代 汽车 带来了更多安全隐患,但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目前的安全解决方案能否很好地应用到自动驾驶 汽车 上?

虽然自动驾驶 汽车 重量超过一吨,速度可能超过100英里/小时,但车辆对于安全系统来说应该是一个大型网络。出于实际考虑,组成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性质差异较大, 汽车 制造商必须与 汽车 公司紧密合作,携手开发专门用于自动驾驶 汽车 的先进安全系统。

虽然确保自动驾驶 汽车 的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前沿的技术专家已经投入一些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了。

未来的移动出行是最令人激动的技术领域之一,它依然在快速增长并取得新的进展。

如果整个行业要培养并保持采用这些技术所需的信任感,从一开始就需要将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并贯穿整个开发和生产过程。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和信任是整个工作的基础,其重要性不可分割。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